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29

2010-09

红土地上的农民工“发明家”

新闻来源:中铁四局四公司浏览次数:日期:2010-09-29

        本网合肥讯    提起徐露平,在下塘梁场,没有不知道他的。很多农民工都把他当成了楷模,伸出大拇指夸赞他。

        “徐露平可神了,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去找他,准能给你解决。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小发明家”徐露平的工友这样评价他。

        “去年,我们初张拉试验时,10个拉力表转动了9个,有一个就是不肯工作,我们捣腾了2个小时,拉力表还是不转,现场来的很多领导都等急了,问我们张拉试验还能进行不?当时我们心里谁都没有底,也不敢应答。这时,我们想到了徐露平,打电话把他喊来之后,不到两分钟,拉力表就转动了起来。”在说的过程中,中铁四局四公司下塘梁场张拉班组的付兴圣还流露着对徐露平满脸的钦佩神情。

        徐露平出生于1980年10月,家在安徽肥东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80后,但却有着80后人不一样的生活轨迹。出生2个月,母亲就过世了,他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长大。1996年,徐露平16岁,读高一,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第一份工作去的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当一名小泥工。由于身材矮小,力气不足,一周后,就不得不离开了工地。

        辗转了几个工地之后,1998年,合肥建小区,徐露平到工地干杂活,一年多挣了近3000块钱,当得知自己的初中同学两个妹妹读书没钱时,他全部借给了他们。

        从1999年开始,徐露平在湖北孝感环水湖大桥从事预应力张拉施工已经有了11个年头。提起徐露平干张拉的活,中间还有个小插曲。之前,徐露平一直干的都是推拉挑扛的体力活,一次,他从桥梁边经过,看到很多工人在张拉,看着、看着就入了迷,边看边想,还不时地用手比划。直到一片梁张拉完,他才回过神来。于是他主动找到工地负责人,自荐自己到张拉班工作,并保证自己也能干好这份活。开始工地负责人还不信,在他的一再要求下,一试,果然行。从那之后,他也就和桥梁张拉施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11年。

        先后转战了舟山连岛跨海大桥,南京长江三桥、杭州湾跨海特大桥,京沪高铁、合蚌高铁等桥梁的预应力张拉工地。每到一处,徐露平总是对照图纸和施工规范边学习、边琢磨、边总结。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找叔叔请教,尤其是父亲的师傅,是一个有着40年以上张拉经验的老师傅,给他帮助很多,遇到不懂的、不会的问题、他就会跑去向方师傅请教,这也使他在张拉技术上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

        在下塘制梁场开展“五自”活动过程中,徐露平积极主动参加,尤其是场内农民工自我培训教育,献计献策等活动,让徐露平拓展思维的同时,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偶然的一次机会,徐露平走进了波纹管生产厂家的生产车间,他看到波纹管在机器的带动下,自动向前吐,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念头,张拉时,钢绞线穿束能不能也实现自动化,人工穿束太费力、费时、费事了。回来之后,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和叔叔徐海东说了,当即得到叔叔的支持。于是,徐露平就从农民工网吧里上网搜索有关自动穿束机的资料,他看到了一个整体图,没有分解也没有说明,价格在四万左右。徐露平感到太贵了,自己能不能也造一个,价格便宜一点的。

        年青人的性格是说干就干,第二天,他就找到叔叔商量,并开始着手绘制设计图纸,经过琢磨和反复验算,感觉到方案可行。于是,他又利用工余时间去找车床加工作坊,并和对方商谈如何制作。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类似的活,加工作坊只肯按图加工,所有的材料必须要徐露平提供,于是,只要有时间,徐露平便会去周谷堆废旧钢材市场、五里庙红旗建材市场等市场转悠,寻找合适加工的材料。由于没有钱,除了少数情况下,办急事能打一次车外,他基本上要靠坐公交车去买材料。有时为节省钱,干脆走着去,有时他坚持走十几公里,就是为了去买一颗螺栓。

        材料买齐全了,加工的过程中,有些关键部位他也必须要在现场盯着,因为一旦加工的尺寸不符合,就没法进行下道工序。有时,要从晚上六点盯到第二天凌晨,冬天的夜晚很寒冷,他不得不在瑟瑟发抖中站在简易的棚子下面等待着下一道工序的到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两周的努力,一台“钢绞线自动穿束机”造成。经过现场试验后,发现人工穿束要6~8人,而机械穿束仅需2~3人,人工穿束要8小时左右,而机械穿束仅需不到5小时,试验证明,机械穿束省时又省力。除此之外,机械穿束比人工穿束钢绞线每根至少节省材料15厘米,仅此一项,每片梁的成本节约就达700元左右。仅下塘制梁场直接经济效益就达35万元。他还把他的发明推广到了四公司所属的溧水、庐阳、包河等制梁场,均取得了良好地经济效益。

        在此之前,徐露平也有过发明,在杭州湾大桥大跨径预制箱梁中,由于锚具采用的是大孔束锚具,给预应力锚具安装带来很大的困难,他发明的多孔锚具安装梳,很好地解决了大孔束锚具难安装的难题。

        除此之外,徐露平在工作中对各种工艺、工序、工具等进行革新和改造近50次,为他走过的每一个工地确保工期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创造了良好地经济效益。

        他也为此获得了很多荣誉,2005年被大桥局五公司评为“十佳农民工”,06年被大桥局杭州湾项目部评为“十佳带头人”和“优秀生产工作者”,07年被评为“建桥突击手”。

        荣誉的获得并不能填补徐露平对家的亏欠。“对工作我是满意的,对家庭我是欠缺的!”提到家,徐露平的眼睛有些湿润。徐露平的儿子是08年5月出生的,除了出生当天请了一天假回家见到了孩子外,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见到已经两岁多的孩子。

        今年6月份,梁场每天要完成2片梁,有时两天要预制5片梁,时间异常地紧张,加上人手不够,徐露平连续在张拉现场盯了四天三夜,这时在肥东老家居住的妻子打来电话,告诉他孩子病了,目前已经高烧到了40度,老家的医生看不好,让他赶紧回去。他安慰妻子,让他赶紧带孩子来合肥。妻子无法理解,说:“你要是再不回来,我就和孩子一起死给你看,你工作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吗!现在孩子都这样了,你还干啥?”放下电话,徐露平抱头痛哭,同乡的工友了解情况后,知道徐露平回不去,就主动打电话让自己的家人陪同徐露平的妻子来合肥的省立儿童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完孩子后,当即训斥了他们,要是再晚到一会儿,孩子就没命了。

        虽然徐露平也在合肥,但直到孩子住院的第三天,他才能抽开身去看看孩子。

        徐露平不是没有爱心,而恰恰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每次遇到国家灾难,他总是带头积极捐款,遇到工友有困难,总是积极想方设法帮忙。虽然自己并不富裕,但汶川,玉树两次地震,他就捐出了1200元。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写诗歌、散文,并在安徽日报、江淮晨报、合肥晚报等报刊上发表过散文、文学稿和抒情诗。

        徐露平是江淮丘陵地带红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农民工,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学习、钻研,对工作进行改进,对工艺进行革新,对工具进行发明创造,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效益,为社会创造了财富。

中国中铁劳动模范——徐露平

公司第三届企业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