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13

2009-07

关爱农民工,企业应义不容辞

新闻来源:中铁四局四公司浏览次数:日期:2009-07-13

     中铁四局集团总经理许宝成代表认为:在建立和谐社会中,如何关爱外来务工农民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外来务工农民正在与日俱增。如何关心这个群体,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光和热,使其真正与企业、与城市融为一体,应是社会和每个建筑企业所关注的问题。
首先是“清欠”,农民工欠薪已成为全社会之痛,这个居于天然弱势的劳动者群体,在务工中遭遇歧视、刁难和冷落屡见不鲜。能不能让农民工拿回血汗钱,拷问的是企业的道德底线。许宝成代表所在的中铁四局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制度,确保农民工按劳取酬:分包合同写上关于农民工付酬的条款,收取劳务队伍的工资支付信用保证金。规定农民工签定正式合同,工资发放月月公示,工资清单发给农民工本人,工资列表每月汇集集团总部核查,并且绝大部分农民工都拥有了自己的个人工资帐户,由银行代发工资。在遍布全国的进600个在建工地上,让“合作伙伴”改变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潜规则,则体现了管理的艺术。2007年中铁四局仅在安徽就吸收了130家劳务协作队伍配合施工。高门槛、严要求,封杀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不良施工队;管理上层层设防,确保了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保障收入安全,只是对农民工低层次的关爱,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从业环境,让游离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真正拥有平等和尊严,他们对企业才会产生真正的归属感。因此,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等问题也同样应该得到关注。
      许宝成代表说:农民工在建筑企业的施工生产中虽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相对于整个建筑大军来讲,只能算是“弱势群体”,应该更多的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引导他们,在人格上尊重他们,在思想上重视他们,让他们同样能够以企为家、以企为友、以企为荣。中铁四局开展了共铸诚信、共创和谐、共同发展“三共”主题教育,在外协队伍中建立34个工会组织,吸收2300多名农民工加入工会。针对农民工党员,建立党小组5个,另将部分农民工党员编入职工党小组,从而使近200名农民工党员过上了组织生活。“五同一体化”的管理思路(即同学习、同劳动、同参与、同生活、同娱乐),使农民工管理不断步入精细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农民工吃、住、医疗、娱乐、劳保福利,与正式职工同一个待遇,施工要求、行政管理、报酬支付,与正式职工同一标准。在合武铁路工地上,农民工与员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娱乐、同报酬;飘雪的胶济铁路施工现场,农民工晚间安然围着电火炉看卫星电视;武广新广州站制梁厂工地的农民工宿舍装上了空调,杭州湾跨海大桥工地建起了专用的健身场--一切,和正式职工一样。“走进四局门,就是一家人”,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对农民工而言,它意味着收入有保障、工作有尊严。所以,当“民工荒”困扰一家家建筑企业时,这家企业的务工人员却取之不竭。对劳动者的爱,带来了打工者和用工企业的双赢。全集团营业额、新签合同额分别由2001年的46亿元和52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08亿元和257亿元,首次实现了双超百亿的目标;连续7年实现了新跨越。全集团总资产由2000年的41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120亿元,资产总额增长了100%,年均增率达40%,相当于再造了两个中铁四局。
      许宝成代表认为:作为大量使用农民工的建筑企业,除按时支付民工工资,关心农民工的生活外,还应把搞好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技能培训,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做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把农民工的教育与企业员工的教育等同起来,思想上一样教育,施工上一样要求,生活上一样关心,报酬上一样合理,行政上一样管理,真正把务工农民当成自己人。还要注重农民工的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去教育、去引导,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素质,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身得到尊重,从而自觉地加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由此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
      许宝成代表还认为:农民工素质不高可以培训,农民工收入低可以加强政府管理和市场调节,但当大量农民工用“脚”投票后,流动带来的进一步不稳定,给他们个人及家庭的社会保障服务,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形成更大缺口。这把短期行为的“双刃剑”,显然割裂了企业“居有定所、和谐生产”的建设法则。不少企业慨叹,农民工管理难,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至今尚游离于产业工人序列外。当前,社会发展早已离不开挥洒汗水的农民工,帮助农民工逐步进入和谐的公共职业体系,才能真正通过体制途径为他们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出现的新问题,这是摆脱民工荒、技术荒和欠薪不稳定的根本途径。
      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现代职业体系,使至今尚游离在现代职业体系之外的农民逐步进入现代职业体系,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公司第三届企业文化节